課程動機:地原住民色彩主色黃藍原色,小耳濡目染,熟悉原民色彩,而原民色之外沒有涉略,缺乏欣賞美感,城市招牌卡點西德色,是豔原色黃藍綠主,選此主題,是引發學生思考及欣賞原民色彩之外,另一種配色美。 學習目標:莫蘭迪色彩,減法美學,降低彩度,希望藉此能讓學生體會,環境色,非使用豔色觀念。台東災後招牌計畫改造,使用色彩,是卡點西德色,而是運用了許多具有原始材質本身顏色如鐵.木.清水模水泥原始色彩,或是降低彩度去搭配,使得台東街景得以改造成面貌。讓學生觀察生活中色彩,學習減法美學,案例:logo、消防栓、鐵皮屋…,學習色彩使用性…。 學習方法:運用多媒體線上學習工具,做初階練習,生活中色彩搭配,包括衣著、室內設計、明視度中高、彩度到配色效果。進階實際調色操作,體驗色彩比例調色變化,賦予主題式調色,練習調配低彩度高雅色系。 預期:主要觀唸培養及推動,學會應用色彩於自身生活中,學習色彩敏感度,無感,能改造配色,將高雅色系應用於生活及簡報製作中並做出分享反饋。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與美感細胞、優仕創意 StudioPros籌組「美感諮詢設計小組」,推動「校園掃具美感改造計畫」,翻轉融入環境傳統藍色掃、拖把、畚斗掃具,改成且看來灰黑色、大地色系掃具,同時透過免費提供「掃具收納垃圾回收分類 ICON 素材包」、讓學校列印,提升校園環境美感。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全國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為對象,透過公開徵件,學校自行提出校園改造需求提案申請。今年首度辦理即有來北、中、南、東部及外島共172所學校申請,評審團隊兩階段評選及實地考察後,選出9所學校成為合作對象。而設計團隊徵選上,有來各領域25間設計公司提出34案參加,後7個設計團隊雀屏中選並進行各校美學改造專案。改造內容多元,有教室、司令台、川堂、中廊、垃圾資源回收站、師生餐廳、指標系統、電纜線及管線整理。
近年來,不論是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畫或是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帶大家看見如何設計力改變台灣教育校園環境,不過學校變美的過程中,學生每天會使用到掃地用具樣式,沒有什麼變化。而因應而生校園掃具美感改造計畫,前期收集了289所學校問卷,並實際走訪新北市11所國中小、高中職進行學校掃具環境調查,同時透過師生訪談、設計工作坊及廠商座談會,找出現行掃具遇到問題。
換了顏色後掃具,能融入校園環境,視覺效果許多。
田野調查中,發現豔傳統掃具使環境看來混,其褪色後顯得破舊,改為灰色/黑色/大地色系後,不僅能融入環境空間,簡約配色人和諧感,降低環境感,且黑灰色階即便褪色後是同一色系,會時間使用顯得老舊骯髒。而掃具外觀色彩開始改造只是第一步,未來美感諮詢設計小組打造、適合校園使用掃具。
黑色掃具髒,且即便時間使用,會顯得老舊。
晴雨,讓孩子能跑跳活動公共空間
設計團隊們10個月努力,挑戰設計思維翻轉教育、帶動校園美學改造運動,秉持「減法設計」、「閒置再造」、「可複製性」三大策略,9所學校脈並解決問題。而此案獲日本2020 GOOD DESIGN AWARD「BEST 100大獎」。評審團講評中提到:「出生率下降及學校設施老舊背景下,預算內學校師生實現有意義且易於使用設計…該計畫具廣泛的智能性,包括美觀和設計。隨著課綱修訂,師生設計團隊參與設計內容,是一個活力教育機會,值得日本參考。」 。
接下來,第二輪2020年「學美.美學」計畫挑戰完成25校美學改造,預計2021年初發表成果。
「學美‧美學」專案目標校園美感改造外,希望從解決校園環境問題,並且開創教育思維解決方法。新北市北港國教室當初建造時每間設有一個內嵌式空間,用來存放教具,劉國華校長表示,教學電子化現在,準備室不合時宜。
設計團隊共序工事洪浩鈞主持設計師這個空間改造成舞台並結合教室前、後設置全黑板牆及移動櫃體,打造出可因應課程內容進行多元變化未來教室。
延伸閱讀…
為什麼某些店家特別吸引人上門呢?《打動人心的色彩科學 ...
顏色搭配靈感看這50個精彩範例就夠
屏東高中作為屏東縣歷史、規模完全中學,面臨走廊上堆放資源回收桶及外掃區掃具狀況,不但造成視覺衝擊,環境衞生上令人頭痛。設計團隊唐草設計杜文傑總經理帶領團隊,從使用者行為、設計服務、減法設計著手,將資源回收桶模組化方式設計,不但外觀美化,功能上引導師生精準正確地作好垃圾分類並便於清運。
外掃區掃具部份,則另外配合校園景觀設置儲放點,並結合休憩功能,讓同學不但不用帶著掃具橫跨大半個校園,掃具儲放點增加休憩座椅,讓它們融入校園生活。高中王鬱菁校長表示,透過資源回收桶設計,讓校園環境美觀外,是,要引導學生垃圾減量、減塑生活目標努力。
此次改造學校中,新北市沙崙國是一個案例。高炯琪校表示,沙崙明年建校百年,校園中電纜線、電線管線布滿了學校角落,是幾十年來各項工程「產物」,好看。
東日興業努力下,檢測管線功能、拿掉沒有功能管線後,剩餘的管線併同日後可能新增內容一起整理,並以各色套環加以識別,以利後續維護。高校認為,這是許多歷史學校會面臨校園問題,沙崙國經驗值得大家參考學習。
晴雨,讓孩子能跑跳活動公共空間
延伸閱讀…
色彩密碼
網站設計配色,用3種色彩心理學影響客户決定!
雲林縣山峯華德福國小黃錫培校長表示現代師生關係親,所以想改造象徵司令台。無有設計張智舜總監冠鷲意象,空間操作上,串聯操場上遊具設施,將原本盪鞦韆及溜滑梯遊具,與新增於有司令台攀巖牆坡道整合。量體設計方面,想像有司令台冠鷲鳥腹,左右兩側加裝鐵件支撐架,像展開兩側羽翼,遮陽擋雨,增加使用面積空間。
花蓮明禮國小建校超過百年,空間不符合現況需求。需要一個讓孩子們能雨天或天時可以活動地方。目前校內唯一符合這種機能空間是接近校門口川堂,門口圍牆門面因為地震後受到損害過翻修,但川堂內部維持老舊現況。無有設計實際勘查後,認為川堂是凝聚師生、家長及社區居民點。
因此,無有設計團隊孩子視角想像,利用入口原有樹木意象,延展成樹屋概念,展現學校態度。利用造型木夾板改變穿堂空間型態,破除原牆面線條,曲面,製造出隧道與穿越感,營造樹屋外觀。牆面上使用了平面設計手法,設計定義校方視覺系統用來妝點空間,並以插畫結合國小校歌展示,還拆除掉了原本孔子銅像,改以插畫手法來貼近學童。此外,利用了大色塊平面設計來取代佔空間實體舞台,讓空間能運用。
面有半室外場域需求苗栗縣豐林國小,設計團隊創客吧學校跑道延伸到學校中廊,結合佈告欄展示功能,打造出無論什麼天,孩子們能這裡遊戲、運動、説笑、帶導讀多功能空間。
中廊前方「遠眺獅潭綠意盎然山巒」為概念,整合中廊後走廊空間一體,無縫質舖面引意入廊並改造地坪,後走廊作為中廊緩坡延伸,使原本走道空間變得外,亦同時兼作學童遊樂空間。而原本中廊兩側佈告欄則減法設計,外觀視覺統一,張貼內容內縮於呼應花台圓弧造型框內,輔以照明設計,同時提升閲讀展示趣味。
位於台南後壁新東國小,學校餐廳建造近60年時光,於年代,比起學校其他空間多了許多使用痕跡,且缺乏適合學生使用桌椅、配餐枱設備。於學校地點,部分學生交通不便,因此這個餐廳兼具課後輔導功能與需求,空間情況下,餐廳同時作為師生用餐和上課地點。